您目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迅雷和旋风 >> 正文

体育改革当从唯金牌论破题

日期:2016-5-7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
体育改革,当从“唯金牌论”破题

上周,国家体育总局刚宣布将取消全运会奖牌榜和积分榜,迎来一片点赞。可没过两天,总局官上公布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》,第七条即为“公布代表团成绩榜”,具体内容为:代表团成绩榜包括金、银、铜牌数,奖牌数和总分数。成绩榜排序依次按照金牌数、银牌数、铜牌数、总分数的高低排列……具体计分方面,奥运会成绩带入、双计分、联合培养等条款和以往并无二致。

说好的改革呢?!难怪有友直指国家体育总局“阳奉阴违”。

相隔仅几天,国家体育总局的表态却出现了两个版本,其中缘由目前不得而知,但关于金牌榜的讨论,却从未停止。

也许有人会说,没有金牌榜,大家也没了动力,可能有些项目就开展不下去了。

这种说法,恰恰说明了此前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。如果金牌榜的名次升降,可以直接决定官员的仕途走向。那各级官员眼中只会有金牌。开展什么项目、培养哪支运动队,完全是以哪个项目能多出、快出金牌为首要原则,根本不会考虑这个项目的群众基础如何,如何推广等和老百姓切实相关的问题。

其实,对金牌榜的反对声之所以这么大,不在金牌本身,而是在“唯金牌”论下,金牌榜早已异化为相关部门的政绩砝码。一枚枚饱含运动员汗水、泪水的金牌,却成了少数官员升迁路上的垫脚石。金牌越拿越多,国民身体素质却一路走低。如此反差,让人如何平静?

在曾经需要得到“世界认可”的年代里,一枚枚奥运金牌所产生的意义远在金牌之外。但时移世易,体育人的目标也该与时俱进,跳出金牌之外。

客观来说,金牌榜并非“元凶”。如果改革不能触及核心,取消金牌榜也不过是表面文章。当下,金牌的考核就像GDP考核一样,只有打破“唯金牌是举”的怪圈,才能一扫沉疴,破旧立新。

改革,就是要迎难而上啃“硬骨头”。对体育系统而言,边边角角的改良远远不够,需要的是一次触动核心利益的大动作。

体育界的改革,要从“唯金牌”的考核体系破题,从“为了谁”的理念入手。单一的金牌评价体系,让体育部门只能“对上”负责,未来的改革,就是让他们放低姿态,“向下”聚焦,从老百姓的体育需求出发。

各地要因地制宜,一方面,哪个项目的群众基础好就重点推广,在参与人群达到一定数量后,有人愿意走向专业、职业道路,争金夺银是水到渠成的收获。不会像现在一样,某地的拳头项目在当地全无基础,仅靠一两名引进队员夺金。这样的金牌,拿再多,和老百姓又有多大关系呢?

另一方面,体育部门还要花大力气在市场调研上。哪些项目适合在当地推广,多做做普及工作;老百姓对哪些项目兴趣较浓,多花力气推广推广;跑马拉松的多了,多普及一些如何正确跑步的专业知识,多组织一些群众参与的长跑活动……对体育部门而言,就是把这些情况摸清楚了,多做服务性工作,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。

如果改革成功了,观念转型了。金牌榜也并非不可出现。比赛是竞争,脱离了“政绩冲动”的金牌榜,也会回归本源,单纯的成绩较量,亦无不可。

当然,这样的改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。比如,有些几乎没有群众基础、纯粹是为了在大赛上争金夺银的项目,可能就开展不下去了。这是“阵痛期”,是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。不过,对从事这个项目的运动员来说,还是要做好安置工作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些项目的淘汰也是一种必然。因为当初我们开展这个项目,就不是从群众运动需求出发,而是从金牌出发,这才有了“小巧难女少”等策略的出炉。但实践证明,这些“小智慧”虽然能在短期内为我们带来奥运金牌的增加,但从长远看,不仅对国民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并无大用,反而造成了体育金字塔的倒置。

体育,需要大智慧。金牌的多少,不该是我们开展体育运动的终极目的。与金牌相比,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,需要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,共享运动之乐、运动之美。

本报董晨

【推荐阅读】

武汉专治癫痫的医院

小儿癫痫病的治疗方法

羊癫疯是什么引起的

老人得了癫痫病怎么回事

友情链接:

欲谁归罪网 | 请上二楼指示牌 | 接吻的情侣头像 | 途虎轮胎 | 推荐个手机铃声 | 山特主机 | 黑丝吊带美女